全國銷售咨詢熱線400-686-0005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資訊
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集群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近日,杉杉股份旗下主營負極材料業務的上海杉杉在寧德設立了全資子公司——福建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杉杉"),作為原材料加工、生料加工、石墨化、碳化到成品加工的一體化生產基地,建成后的福建杉杉形成每年5萬噸動力電池負極材料的產能。
杉杉股份的布局顯而易見,緊隨大客戶布局節奏,配合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產能擴張。
事實上,杉杉股份并非第一個"逐客戶而居"的企業,早于2014年,天賜材料旗下的電解液企業東莞凱欣就成立了寧德市凱欣電池材料有限公司,此后的2015年,主營隔膜業務的東莞卓高也設立了寧德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而如果將目光投放到整個動力電池行業,會發現這樣的案例正在變得越來越多,配合國軒高科合肥基地的星源材質、跟隨沃特瑪在全國四處落子的沃特瑪創新聯盟成員企業、圍繞力神而在天津布局的材料企業……
除此之外,高工鋰電網還獲悉,包括廈門鎢業、斯諾實業等主流材料企業都有圍繞大客戶設廠的戰略規劃。
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產業集群效應是指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如果用邁克˙波特的概念來檢視鋰電行業的這種變化,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動力電池產業化的向前推進,圍繞于巨頭而形成的產業集群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通過在空間上與主流客戶進行同步布局的形式,來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和市場風險,并實現規模效益和產業協同效應,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鋰電產業鏈企業的共同選擇。
事實上,鋰電產業的集群效應已有先例,2010年左右,數碼3C行業的快速發展浪潮下,一大批鋰電池、材料、設備企業圍繞終端消費產品制造商,集聚于深圳、東莞,也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產業集群。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高峰時期,東莞和深圳大大小小的數碼電池企業超過400家,而圍繞于此建立的設備和材料企業更是不計其數,因此,一方面是區域性的產業集聚,另一方面卻又呈現出"小、散、亂"的市場格局。
與上一輪數碼鋰電池產業集聚所不同的是,動力電池的集聚效應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巨頭主導的趨勢。
盡管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數量接近150家,但GGII的數據顯示,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據將近80%左右的市場份額。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市場發展趨勢,都在呈現巨頭集聚的趨勢。
國軒高科總裁方建華此前向高工鋰電網表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能需求將會超過100GWh,國家層面會重點培養3~5家產能達到30~40GWh,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這意味著無論是在電池領域,還是在材料、設備領域,整個行業的集聚程度會越來越高。
而梳理具備產業集群發展趨勢的幾個區域不難發現,一般都是由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龍頭帶動,與之匹配的也都是在各個細分領域領先的領軍企業。與國軒高科配套的星源材質,與寧德時代配套的杉杉股份、天賜材料等企業,都明顯呈現出這種趨勢。
"強強聯合將成為動力電池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大趨勢,隨著政策的引導和產業門檻的提升,整個行業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高工產研研究總監高小兵認為,從宏觀角度來看,巨頭主導的產業集群將有助于推動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對于國內動力電池技術和市場的成熟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而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對于區域性的龍頭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而言,集群效應可以實現1+1>2的效果。
于配套的材料企業而言,在空間上緊隨大客戶的布局,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場風險,降低運輸成本,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提高對下游信息的靈敏度,并對于客戶需求可以實現快速反應,在此基礎上,提升企業進入壁壘,建立自身的行業競爭力。
從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的視角出發,上游原材料企業的集聚將推動其實現本地化采購,提升其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價格等方面的市場優勢,而上下游企業的深度融合還有助于其自身技術和產品的快速升級,在此基礎上,有望實現動力電池的規?;?。
與此同時,產業集群還有望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
GGII判斷,隨著動力電池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幾年,國內有望形成以福建寧德、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天津、江蘇常州等多個動力電池產業集群重點區域,而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動力電池產業也將會成為這些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
上一條:無